“失独”老人的艰难余生 泪点低者慎点

编辑:Nancy

  妈妈网特稿】三口之家就像几何结构的三角形,它是最稳固的结构。却也是最脆弱的结构。因为一旦失去了其中一点,这个家便不复存在。

  世上有一群父母,他们的年龄大都五十开外,赶上八十年代独生子女政策,人到中年遭遇独子夭折。他们从此陷入常人无法想象的痛楚当中,垂暮之年的他们,余生该如何度过……

  突然有一天 他们老无所依

  每一个“失独”家庭,都曾经拥有过相似的幸福,子女绕膝,其乐融融。然而,车祸、疾病、灾难以及种种不确定的风险因素,却残酷地夺走了这些幸福。

  清华教授潘老师惟一的儿子,生命永远地停在了35岁。儿子走后的第四天,是2007年的春节。整个春节,潘老师和老伴都是在整理儿子遗物中度过的。节日的喜庆、晚会的欢闹、外面的鞭炮、邻居的祝福,都与他们无关。两位老人静静地整理遗物,回忆着儿子生前的每一个细节,泪水哭尽……

  整理遗物时,潘老师发现儿子家的餐桌上有他去世那天吃剩的小半个馒头。他把这半个馒头用保鲜膜小心翼翼地包了起来,带回家放在了抽屉里。5年了,馒头一直没有坏。“这半个馒头是他最后的生活迹象,以后再也没有了,我要留着。”

  2010年的北戴河,成为张玉融27岁独生子的人生终点站。在单位组织的集体出游中,带队前往的儿子因一场意外没能回来。

  儿子出事后,儿媳把丈夫的QQ密码告诉了张玉融,她勤学苦练,掌握了如何上网。早上一起床就去点亮儿子的QQ头像,似乎也顺便点亮了母亲活下去的微光。“现在电脑就是命,不管在做什么,我都要开着机,要没有电脑我们这群人真得疯。”张玉融说。

  “失去父母的孩子可以长大,但失去孩子的父母是怎么都过不去的。”于丹说。

分享到: